~拿起手機,原本只是想回個訊息,結果一抬頭,一個小時就像被黑洞吸走一樣,手機畫面還停留在那些永遠滑不完的短影音。或者,明天要交的報告還沒動筆,明天要考的科目也還沒翻開。又或者,總是忍不住去看社群媒體的讚數和留言,深怕自己說錯什麼、做錯什麼,在別人眼裡留下不好的印象,心裡有點焦慮。~
你有沒有發現,有些行為明明知道不太好,卻很難停下來?像是明知道熬夜滑手機會影響隔天上課精神,還是忍不住繼續看。或是跟朋友約好要認真讀書,結果大家又一起打開電腦玩遊戲,想說「再一場就好」。這些「停不下來」的行為,很可能是一種「機」不離身的「行為上癮」。
為什麼這些行為會讓我們上癮呢?這不是單純意志力不夠。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上癮是一種強迫性的重複行為,即使知道不好,還是很難控制。這跟我們大腦裡的「獎勵系統」和一種叫做「多巴胺」的神經傳導物質有關。當我們滑到有趣的影片、遊戲獲勝、或是社群媒體得到讚時,大腦會分泌多巴胺,讓我們感覺快樂。大腦會記住這種感覺,然後就想再體驗一次,或者大腦會一直告訴你「再看一個,說不定更好笑」,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慣。就像有人這麼說,我們不是在滑手機,而是滑進了一個會噴發快樂的小陷阱。
除了追求快樂,有時候,這些行為也是我們「逃避痛苦」的方式。當我們感到焦慮、孤單,或是課業、人際關係有壓力時,可能會不自覺地用這些行為來麻痺自己,逃避現實。
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,有時候,一起玩遊戲、一起做些什麼,也是一種想和別人建立連結的方式,希望能更快融入新的社交圈。
另外一個常常遇到的困擾,就是太在意「別人怎麼看我」。我們會猜測別人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夠好、會不會被討厭。這種焦慮有時候會讓我們綁手綁腳,不敢展現真實的自己。適度在意別人的感受是好的,但如果過度擔心,明明沒人說什麼,自己卻一直覺得不安,就要注意了。
那麼,當我們有這些困擾時,該怎麼辦呢? 以下有幾種做法可供參考:
一、覺察:意識到自己是不是太依賴某些行為,或是太在意別人的評價。問問自己:「在什麼情況下特別想做這些事?」「做了之後的感覺是什麼?」「有沒有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?」「你現在,是想放鬆,還是想逃避? 」
二、釐清生活目標與時間管理: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然後制定計畫,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分配時間,減少浪費在這些行為上的時間。或許你可以利用App來幫忙做時間管理,例如:時間到,就停。
三、建立真實的社交連結:多和朋友面對面交流,建立更深的情感。在真實的人際關係中感受到溫暖和支持,就能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,也能減緩對他人評價的焦慮。
四、學習健康的情緒管理方法:當壓力大或心情不好時,試著做點別的事情,像是運動、聽音樂、和朋友聊天,或是培養新的興趣。了解自己的情緒,用更積極的方式面對和處理。
五、尋求支持與專業協助:如果覺得自己很難擺脫這些困擾,可以向學校的學生諮商中心尋求幫助。
記住,你並不孤單。大學生活是探索自己、建立自信的重要階段。當你出現「機」不離身的行為時,試著認識自己、探索內心、尋求支持與協助,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與安定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