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心衛宣導小文章~【從挑選禮物,看見思考的出發點】 《撰文者:黃季翎諮商心理師》

有一天,我和媽媽一起去挑選禮物準備送給一位親戚。逛了一會兒後,我發現媽媽的挑選方式很有趣——她總是選自己喜歡的東西,好像在買給自己一樣。她會拿起一個充滿她的風格的杯子,或是一條她覺得很有質感的圍巾,然後說:「這個好像不錯!」

但我心裡想的是,這真的是對方會喜歡的嗎?

於是我隨口提醒一句:「挑禮物送別人,不一定要挑自己喜歡的…」

結果媽媽困惑地說:「為什麼?難道要挑自己不喜歡的嗎?」她的語氣裡帶著真心的疑惑,一臉莫名其妙的樣子。

當下我愣了好一會,忍不住啞然失笑。

我還沒來的及說出口的話是:「也可以以對方為出發點,挑選對方喜歡的東西。」

但媽媽的反應讓我發現,在她的思考裡,好像只有「自己喜歡」跟「自己不喜歡」這兩個選項,而沒有「對方喜歡」這個可能性。她的出發點是自己,而不是收禮物的人。

這件小事,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——我們到底是怎麼在日常中做決定的?

從「我覺得好」到「你喜歡嗎?」

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「認知觀點取替」,簡單而言,就是一個人能不能跳脫自己的視角,去理解別人的想法、感受或需求。在兒童發展的過程中,大約四到五歲時會慢慢發展出「他者意識」,開始發覺別人的感受可能和自己不一樣。

但即使長大成人,這種「換位思考」的能力也不見得能自然而然地運用;有些成人依然習慣以自身的喜好、經驗來推測他人,而不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。

像媽媽這樣的思維,或許是一種習慣,也可能和成長背景有關。這和自私或忽視無關,而更像是一種無意識的思考模式:「我覺得這個東西好,那對方也應該覺得是好的。」

理解與調整:不只是對錯的問題

其實,在人際關係裡,這種「自我視角」的判斷模式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常見,很多衝突或誤解其實都來自於這樣的思考盲點。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價值觀投射到別人身上,送禮時會這樣,在與人溝通、給出建議,甚至是表達關心時,也會這樣。

有些人覺得「多說點安慰的話」是對別人好,卻沒發現對方其實更需要安靜陪伴;有些人覺得「給對方建議」是幫助,卻沒意識到對方只是想被傾聽。很多時候當我們以為正在付出,但這份「好意」真的回應了對方的需求嗎?

練習覺察與平衡,讓關係更有溫度

「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送人」並沒有錯,「站在別人角度思考」也不是唯一正解。一份美好的心意裡包含了「我想給出什麼」,以及「對方需要什麼」。

這種平衡是一個覺察的過程——瞭解自己的想法,也關注對方的需求。

下一次,一次又一次,不妨練習停下來問自己:「這是我喜歡的,還是對方需要的?」

這個小小的轉念,也許能夠讓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更加細緻而溫暖。

瀏覽數:
登入成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