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衛宣導小文章~【焦慮不會消失,但能調和】 《撰文者: 諮商輔導二中心 兼任心理師 程思耘》
什麼事情常讓人焦慮呢?
這學期會不會被當?辦這個活動到底有多少人會來?我要不要跟對方說這些話?說了事情究竟會不會變更糟?或者,我已經跟對方說了這些,他/她究竟有沒有接受,還是生氣?
說穿了,那些「未知、無法掌控、也不在自己的決定之內」的事,
都是喚起我們焦慮的事。
------
當代精神分析有一個觀點,那就是,那些「未知、無法掌控、也不在自己的選擇之內的事」,跟我們很早年還是小baby時候的處境,其實是很像的。
例如,小baby並不知道「辣」是什麼,但若它不小心吃到辣的食物,它仍能感覺得到「辣」帶來的刺激或不舒服。此時,「辣」對小baby來說,就等同於那些「新的、未知的、無法掌控、也不在自己的選擇之內的事」。另一方面,小baby也沒辦法做些什麼讓自己不辣,它還太小,無法知道吃或喝些什麼,可以幫助自己比較「不辣」。(按:乳製品含有油脂,以及一種叫做酪蛋白的蛋白質可以溶解辣椒素,例如冰淇淋、冰全脂牛奶、優酪乳都能幫助解辣喔)
然而,若這時候有一個照顧者「剛好」能夠回應它的需要,發現它不舒服的原因是不小心吃到了辣的食物,而給它喝些能解辣的東西,緩解了辣的不舒服,這時,也還不知道「照顧者」存在的小baby,便會以為,自己原來有「讓自己不再不舒服」的能力/天生神力。雖然是一個錯覺,但這個早期經驗中的錯覺,卻這也是嬰兒形成「自我效能」感的開始。
------
**不管是當前的疫情,或是上述提到的那些擔心的事,都屬於這類未知、不熟悉、不在我們掌握之中的事,而這些事情總會喚起我們每個人打出生起,最原初就存在的脆弱、無助的感受。
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裡,我們一定無法完全避免會遇到讓自己焦慮的事情,焦慮的情緒也不可能會消失,因為在生存上,它具有幫助我們偵測危險的價值。但是若有一名能夠陪伴你一起釐清這些焦慮感受的「照顧者」,這些焦慮的感受,就較有機會能被調和,而不會擴大成為「脫離現實」的焦慮。(這也是各校都設置有諮商中心的原因之一!)
這學期會不會被當?辦這個活動到底有多少人會來?我要不要跟對方說這些話?說了事情究竟會不會變更糟?或者,我已經跟對方說了這些,他/她究竟有沒有接受,還是生氣?
說穿了,那些「未知、無法掌控、也不在自己的決定之內」的事,
都是喚起我們焦慮的事。
------
當代精神分析有一個觀點,那就是,那些「未知、無法掌控、也不在自己的選擇之內的事」,跟我們很早年還是小baby時候的處境,其實是很像的。
例如,小baby並不知道「辣」是什麼,但若它不小心吃到辣的食物,它仍能感覺得到「辣」帶來的刺激或不舒服。此時,「辣」對小baby來說,就等同於那些「新的、未知的、無法掌控、也不在自己的選擇之內的事」。另一方面,小baby也沒辦法做些什麼讓自己不辣,它還太小,無法知道吃或喝些什麼,可以幫助自己比較「不辣」。(按:乳製品含有油脂,以及一種叫做酪蛋白的蛋白質可以溶解辣椒素,例如冰淇淋、冰全脂牛奶、優酪乳都能幫助解辣喔)
然而,若這時候有一個照顧者「剛好」能夠回應它的需要,發現它不舒服的原因是不小心吃到了辣的食物,而給它喝些能解辣的東西,緩解了辣的不舒服,這時,也還不知道「照顧者」存在的小baby,便會以為,自己原來有「讓自己不再不舒服」的能力/天生神力。雖然是一個錯覺,但這個早期經驗中的錯覺,卻這也是嬰兒形成「自我效能」感的開始。
------
**不管是當前的疫情,或是上述提到的那些擔心的事,都屬於這類未知、不熟悉、不在我們掌握之中的事,而這些事情總會喚起我們每個人打出生起,最原初就存在的脆弱、無助的感受。
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裡,我們一定無法完全避免會遇到讓自己焦慮的事情,焦慮的情緒也不可能會消失,因為在生存上,它具有幫助我們偵測危險的價值。但是若有一名能夠陪伴你一起釐清這些焦慮感受的「照顧者」,這些焦慮的感受,就較有機會能被調和,而不會擴大成為「脫離現實」的焦慮。(這也是各校都設置有諮商中心的原因之一!)